首页
未来题库
→
标签
→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
1.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授权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
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合理确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定量和定性认定标准。
3.
施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公司必须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4.
对资金活动实施内部控制,本质上是对资金业务的控制。
5.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6.
在确定一向内部控制缺陷或多想内部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应当评价补偿性控制的影响。
7.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8.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资源运动过程的内部控制,就是对有形的货币和实务资产周转运动的内部控制,及对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无形的资金价值周转运动的内部控制。
9.
各地区、各部门应当于2016年12月1日前,向财政部(会计司)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
10.
控制活动涉及到企业多项业务流程,每一项业务流程应该根据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应的测试评价方法
11.
企业至少应该每季度进行一次内部控制评价并由董事会对外发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12.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也可以授权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并积极支持和配合内部控制评价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3.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14.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建立适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
15.
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财务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16.
单位财务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分工,配备工作人员,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并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承担领导责任。
17.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中单位层面评价和业务层面评价各占50分,总分为100分。
18.
企业内部控制经历了从内部牵制到会计控制再到今天的全面的风险控制发展过程。
19.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
20.
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什么?
«上一页
1 ...
5
6
7
8
9
10
11
...3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