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来题库
→
标签
→
荀子
荀子
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句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2.
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就是指()。
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4.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
5.
《荀子·乐论》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6.
孔子、孟子、荀子音乐思想中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主张是:()
7.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8.
荀子说:“故学止乎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不仅把道与德合为一个词来使用,并且赋予了它较为明确的意义。
9.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10.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11.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了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2.
荀子思想的落脚点在于()。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13.
荀子认为我们不能够单纯的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做事,是因为我们有长顾后虑。
14.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15.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16.
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同时也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
17.
《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18.
韩非在总结三派观点的基础上,吸收荀子的某些思想,构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理论,著有《()》。
19.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最后的一位大师,他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还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中有益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他两次担任兰陵令,注重教育。()都是他的学生。
20.
荀子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