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来题库
→
标签
→
排查
排查
1.
生产经营单位()和实际负有本单位生产经营()的人员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
2.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在年度安全生产资金中列支,()。
3.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4.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
5.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体系包括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三个层级。()
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不需要规定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的原则要求、任务目标和基本程序。()
7.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企业应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
8.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9.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应依据基础管理相关内容要求,逐项编制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基础管理名称、排查内容、排查标准、排查方法。()
10.
隐患排查可分为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或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两类隐患排查不可同时进行。()
11.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12.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13.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确定综合、专业、专项、季节、日常等隐患排查类型的周期。()
14.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15.
生产经营单位从事高处作业、临时用电、动火等特殊作业活动时,需要将其设置为重点排查风险点。()
16.
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确定的典型控制措施不是隐患排查的重要内容。()
17.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18.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19.
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部门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20.
生产经营单位分管安全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上一页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