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来题库
→
标签
→
知天
知天
1.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体现的是()思想
2.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季应该多吃用白色食材制作的食物和汤水,滋阴润肺,从而起到舒缓皮肤与毛发粗糙、干燥的作用。
3.
枯桑知天风,()。
4.
孙子兵法提出了“五事七计”“校计索情”“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说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结构化、整体性的战略分析方式。
5.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上述这段话是对“有道之士”的能力评价,但它不涉及()。
6.
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这句话出自()
7.
《孙子兵法》中还反对迷信鬼神,认为战争规律是可知的,强调“知天知地”、“知彼知己”,根据政治、经济等情况来考虑战争。他对战争中的敌我、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勇怯、治乱和胜败等一系列论述,是当时()在军事上的运用。
8.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是()的观点
9.
《素问·著至教论》提出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10.
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是整体观念的体现。
11.
《道德经》有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因此老子是唯心论者。()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中都有很多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的生存主张、“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知天畏命”的道德态度、“仁爱万物”的道德情怀、“爱有差等”的道德原则、“与天地参”的道德理想。
13.
一叶落知天下秋 (离合字)
14.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是从“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演变而来的。()
15.
察秋毫而知天下 (4字常用语)
16.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打一成语)
17.
《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水浒传》中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这个人是()。
18.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说明了事物是具有相对性的,不存在绝对的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