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来题库
→
标签
→
协和
协和
1.
《尚书·尧典》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体现的是()的思想。
2.
先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
3.
()体现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智慧。
4.
所有的七和弦都是不协和和弦,因为它含有不协和音程()。
5.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法国的协和广场。()
6.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7.
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理念。
8.
《D大调奏鸣曲》K119具有很多在当时是十分新奇大胆的效果。例如在第31—35小节的快速经过句,第22—27小节的快速重复音,除了辉煌的技巧还有相当尖锐的不协和音。
9.
斯卡拉蒂还特别爱用一种叫做“挤压音”(acciaccatura)的装饰音,即下辅助音和它的解决音同时演奏,形成短时间的不协和音的碰撞,甚至形成音响十分尖锐的“音串”,如《D大调奏鸣曲》K.119中的第163—168小节。据说这种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是受到了西班
10.
以(B)的音乐风格为代表的16世纪的作曲规则,只承认某种程度的不协和音,例如,对()等音程是要加以严格限制的。这些法国—尼德兰复调传统的既定规则已在()的理论著作《协和的体制》(1558)中加以总结,被人们称之为“古老风格”或“严谨风格”。
11.
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们为了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能更好地表现歌词内容,对这些旧的规则和限制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例如,在作品中采用无预备的不协和音或非正规的解决等等。这种做法被称为()。
12.
蒙特威尔第在他的《牧歌集》第四卷中就出现了许多大胆的不协和音的使用。这些新的作曲实验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论,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一个叫()(G.M.Artusi,1540—1613)的意大利理论家。
13.
新时代爱国主义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热爱和平的优秀传统,对外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文明和谐。
14.
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理念。
15.
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各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理想。
16.
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__理念。
17.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的理念,“协和万邦”出自《尚书》()
18.
在传统音乐审美中,出现过多的不协和、无规律音响效果会引起听觉审美的不适感。
19.
“协和”飞机被淘汰的原因是()。
20.
关于协和谬误的错误描述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