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标签: 房室
以下是与 "房室" 标签相关的所有文章。
-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亦称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MobitztypeⅠAVblock),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通常每次延长的绝对增加数,多是递减的)。直至一个P波后漏脱一个QRS波群,漏搏后传导组织得到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
- 凡连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QRS波群脱漏者,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3∶1、4∶1房室传导阻滞等。
-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Ⅱ型,表现为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自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全不能通过房室交界区组织而抵达心室时,在阻滞部位以下的潜在节律点就会发出冲动,激动心室,出现逸搏心律(可以交界性或室性),以交界性逸搏心律为多见。P波与QRS波毫无相关性,各保持自身的节律,
- 心脏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
- 房室传导有不同的层次:在房内的结间束(尤其是前结间束)传导延缓即可引起P-R间期延长;房室结和房室外束是最常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若左、右束支或三支(右束支及左束支的前、后分支)同时出现传导障碍,也归于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愈低,下位节律点的稳定性愈差,危险
-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为此需正确测量P-R间期。在成人若P-R≥0.21s或对前后两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出现与心率相当的P-R间期延长超过0.04s,亦可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随年龄、心率而有明显变化,故诊断标准需相适应。
- 床心电图学为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①最早出现的是辐度最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②P-R段(实为P-Q段,传统称为P-R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开始除;③在心房复极尚
- P-R间期:PR-间期代表心房去极开始至心室去极的时间,相当于激动自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结、左束支及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的时间。正常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P-R间期受年龄和心率的影响,年龄小或心率快时P-R
- 关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