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未来题库
→
百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综合知识和能力
正确答案:A
Tags:
受教育者
立德
树人
猜你喜欢
1.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组织:浙江学习平台出题: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2.
中国传统文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培养有道德的人。这说明中国古人崇尚精神,十分重视
3.
中华民族有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4.
教育活动之所以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因为通过教育实际的改变了受教育者的存在状态。
5.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6.
智慧树知到《现代礼仪与安身立德(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7.
1918年5月,周树人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请问“鲁”字取自何处?
8.
最新的高中阶段(修订版)的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9.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将“()”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